诚信风暴直击科研领域,64种违规“诚信”成重灾区

2020-09-10 02:28:27 作者: 诚信风暴直击

7月31日,科技部公布《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指出了各项科技活动违规行为,并明确了具体的处理措施等。《规定》将自2020年9月1日起施行。

在《规定》中明确的违规行为中,诚信缺失、故意造假等行为在违规行为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对于科学技术人员,诚信尤为可贵。比如《规定》中明确的科学技术人员的违规行为,提供虚假材料、故意夸大研究基础、学术价值或科技成果的技术价值、社会经济效益,隐瞒技术风险;抄袭、剽窃、侵占、篡改他人科学技术成果;编造科学技术成果,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多种情形,都是与科学工作者个人职业道德、诚信品质欠缺有着直接关系。

回想起不久前“小学生获奖论文”的闹剧、演员博士后翟天临直播不知道“知网”、南开大学校长涉嫌论文造假以及之前引起学术界震动的大范围上刊的医学、数学论文被国际打假以致撤稿,中国的学术诚信之殇可谓深矣。作为一个科技迅速崛起大国,中国科研人员的知识产出及行为方式对全球科学界都会产生影响,中国国际论文发表的数量也早在2008年开始超出英国,长期占据世界第二的位置,但我们国家的论文因同行负面评议、篡改图像等学术不诚信造成的撤稿三倍于我们的论文总数占比。

我们科研的发展必须与诚信文化保持同步。我们认为,中国科学界首先要在学术诚信以及相应制裁或惩罚措施上达成共识。对篡改、捏造、剽窃和虚假评审保持高度的警惕,通过学术共同体的共识和严刑峻法对学术造假给予最严厉的处罚。比如此次颁布的《规定》就要求,对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将处以包括警告;终止、撤销有关财政性资金支持的科学技术活动;追回结余资金,追回已拨财政资金以及违规所得;记入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数据库等。

但这还远远不不够,我们还应该持久地将学术诚信进行制度化的规范,进行制度化的系统建设,并设立独立部门来监督学术行为,并与世界学术界保持互联互通,保持系统性的透明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对于屡被发现一稿多投的作者,期刊之间分享各自的作者 “黑名单”。促进正面的诚信教育,科研人员之间、各研究机构之间定期开放交流、相互学习,让诚信之风扎根在我们的学术土壤之中。

(文中资料根据“科技部”、“信用中国”、“企业信用管理办公室”相关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