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深圳特区40周年系列报道:盐田公证处36年见“圳”发展

2020-09-10 02:26:03 作者: 致敬深圳特区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张玮玮 通讯员 熊蝶文/图在深圳建立经济特区40周年之际,我们走进深圳市盐田公证处,翻开历史卷轴,回望过去36年与深圳共同成长的那些日子,对话新一代公证员,从他们的工作经历中了解公证的意义。回溯往昔 与历史同步1984年,盐田公证处的前身沙头角公证处坐落于中英街内,作为深圳市公证处在全市范围内成立的4个办事点之一,承担了特区建立之初的公证职责。“当时沙头角公证处业务量少,只有2人驻点工作,主要涉及房产买卖和涉外民事两大公证业务类型。”盐田公证处的一名老公证员告诉记者。

1989年罗湖区与沙头角管理区合并,沙头角公证处于次年更名为罗湖区公证处沙头角办证点。直到1998年,因盐田区成为深圳市辖6个行政区之一,公证处再次更名为盐田区公证处,但只能办理本辖区公证业务。2005年,十届人大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它是新中国第一部公证法典,明确了中国公证制度的法律地位和公证职业活动的基本原则,对公证机构、公证员、公证程序、公证效力和公证法律责任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

在这重要历史时刻,公证处跟随深圳公证制度改革的步伐逐渐发展壮大,最终将机构名称确定为“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公证处”。工作人员数量由最初的2人发展到如今的26人,其中包括6名公证员,业务种类扩展为18项,业务范围辐射全省。聚焦此刻 对话公证人今年不到30岁的詹珠娜是盐田公证处的新一代公证员,2014年刚走出大学校园的她便入职此处,经过2年的经验积累,2017年她正式从公证员助理转变为执业公证员。被同事称为“拼命三娘”的詹珠娜今年还被推举为“盐田区劳动模范”的候选人之一,对公证事业的投入大家有目共睹。

◊詹珠娜全身心投入工作已成为年轻一代公证员的共识。两个多月不休息对于詹珠娜他们而言不是什么难事。去年怀孕的时候詹珠娜工作到生产前一天,甚至还挺着大肚子在梅沙街道帮回迁户办理公证业务,一站就是大半天。“这些年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所以不觉得很辛苦,孩子10个月大,休息的时候就在家陪伴他,家里人都很支持我。”和很多其他90后女性一样,詹珠娜觉得并不需要过于强调性别差异,女性同样可以在事业上干出一番天地。工作6年以来,詹珠娜见证了许多变化。“公证的意义在于预防纠纷,近些年群众的公证意识有很大提升。”过去,她主要帮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办理相关公证业务,近几年经她手的居民个人公证业务越来越多,“尤其是财产公证,不少八九十岁的老人会前来申请,我们在办理时会保证他们不会受到任何外界因素干扰。”办证模式也从过去的“等待式”转变为“主动式”,公证员们主动走出辖区,走出深圳,提供上门、驻点服务。“社会是由一个个小家庭组成的,公证在保障小家庭安稳的同时也是在维护整个社会的和谐。”

不忘初心 走好每一步盐田公证处负责人时常告诫员工:“要牢记公证处的公益、事业属性,为社会和群众提供公益服务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职责。”疫情期间,公证处开通“绿色通道”,通过电话预约等方式确保公证服务不停歇,同时拓宽便民通道,如上门服务、开通“周末公证直通车”、公开公证员微信号方便客户咨询预约等,全力缩短当事人预约时间及公证书出具时间。詹珠娜曾帮助一名防疫护士办理公证业务,当事人本计划参加房屋摇号,却临时被调去第一线照顾病患,“为了不耽误她的工作,我们加班加点提前准备资料赶去现场,最后仅用10分钟便为她完成公证。”复工复产阶段,公证处帮助辖区多家企业办理赋强公证,助力辖区社会经济的恢复。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