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羽扇纶巾”的诸葛亮,有什么样的文化意蕴?

2020-09-13 02:10:12 作者: 《三国演义》

唐国强版诸葛亮:网图·1《三国演义》中“羽扇纶巾”的诸葛亮

诸君记不记得《三国演义》是怎样描写诸葛亮的外部形象的呢?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38回)

只见对阵中,一簇黄旗出。旗开处,推出一辆四轮车,车中端坐一人,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用扇招刑道荣曰:“吾乃南阳诸葛孔明也。”(52回)

孔明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乘驷马车,左右众将簇拥而出。(89回)

孔明乃执羽扇,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95回)

《三国演义》中还有若干处类似的描写,诸君喜不喜欢“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的诸葛亮呢?看到“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的诸葛亮,诸君有没有好奇地想过《三国演义》的作者为什么要把诸葛亮写成这样一幅样子呢?在此,略陈一下自己的愚陋之见,供各位开心一笑。01 “羽扇”

“羽扇”,是用鸟的羽毛做成的,可以遮阳隔暑。晋代《语林》一书描写诸葛亮“持白毛扇,指靡三军”。于是,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羽扇”除了消除暑热的实用价值外,又被赋予了闲适、超脱、旷达等文化意蕴。如孟浩然《白云先生王迥见访》诗中说:“手持白羽扇,脚步青芒履。闻道鹤书征,临流还洗耳。”02 “纶巾”

“纶巾”是用青丝带编织的头巾。“纶巾”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意味着闲适、超脱与旷达。如白居易《题玉泉寺》:“湛湛玉泉色,悠悠浮云身。闲心对定心,清净两无尘。手把青筇杖,头戴白纶巾。兴尽下山去,知我是谁人。”03“鹤氅”

“鹤氅”是用鹤的羽毛做成的衣服或上面绣有云鹤的袍子。陆游《南唐书·史虚白传》载:“元宗南游豫章,次鑫泽,虚白鹤裘黎杖,迎谒道旁。”史虚白,南唐时人。曾屡次向李昇(注:南唐开国君主)建言献策,不被采纳,遂辞官隐居九江落星湾。其“鹤裘黎杖”的装扮宣示的是他隐士的身份和脱略世事的态度。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鹤氅”也是和风流、旷达之意趣相联的。《世说新语·企羡》记载:孟昶未达时,家在京口,尝见王恭乘高舆,披鹤髦裘。于时微雪,昶於篱间窥之,叹曰:`“此真神仙中人!”

综上可见,“羽扇”“纶巾”“鹤氅”作为文化意象,皆有闲适、超脱、旷达之意。因此,当罗贯中把三者组合在一起,并与“四轮车”相连时,他笔下的诸葛亮便有了一种疏淡闲雅、潇洒飘逸、从容不迫的精神风范。2“儒者气象”与“道家风范”---《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文化意蕴

新版《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的诸葛亮:网图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儒家“道德”人格和道家“自然”人格的完美结合,两者相济互补、相辅相成。01 “儒者气象”

《论语·泰伯》中曾子说过一句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先秦儒家一再强调“士志于道”,即志于仁义。《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身上,便体现了儒家知识分子“以道持守”的人格追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隐居以待明主

诸葛亮身怀管仲、乐毅之才,却不轻仕于人,其“躬耕于南阳”,其实并非绝意于世事,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而是隐居以待天时。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特别注意凸现这一点的,诸葛均所唱之歌中已透出了个中消息:“凤翱翔于千初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作者安排诸葛均拥炉抱膝而歌作为诸葛亮的映衬,其用意正是为了突出诸葛亮“非主不依”、“以待天时”的以道持守的人格。书中所引后人诗句有:“庐中先生独幽雅,闲来亲自勤耕稼。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所以当有“忧国优民之心”、“欲伸大义于天下”的刘备三顾茅庐相请时,诸葛亮便草庐献策,为刘备定下鼎足三分、以图中原之大计。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