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三张国字号名片之西王母信俗

2020-09-13 19:28:44 作者: 平凉三张国字

从1992年至今,随着“华夏母亲节”的连续举办,西王母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和衍生,从最初的“不死之药”“瑶池相会”“蟠桃”“容颜绝世”等文化符号,逐渐演变为和平之神、生育之神、长寿之神、养生之神、东方女神,成为集和平、福寿、博爱、智慧、和谐等为一体的华夏女性形象,体现华夏母亲慈爱、宽厚、勤劳、善良等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在调和社会生活、安抚民间疾苦、巩固伦理道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王母信俗文化意义和时代价值

信俗又称“俗信”,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传统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民众会对某种民俗现象产生心理和行为认同。传统民间信仰崇拜的神灵,是信俗产生的一个重要源头,祈福避害则是传统信俗传承不断的内在原因,各种民俗文化表现形式的集合构成了民间信俗的文化空间。

西王母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祖先之一,与伏羲、女娲、黄帝、炎帝等居于同等重要地位。千百年来,泾川回山成为西王母后裔朝觐的圣地,回山下遗存的虎齿豹尾、半人半兽的摩崖浮雕及王母图腾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偶像。据考证,西王母原系远古时代西部广袤地域和少数民族氏族部落的统称,《尔雅•释名》曰:“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而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西王母成了一位住在山洞里,有着人的模样,却长着豹尾虎齿的母系氏族部落酋长,后逐渐被神化并完成了由半人半兽到美女形象的演化过程。魏晋时期,西王母又成了与东王公分管女仙、男仙的群仙之首。《神异经》中更是把她与东王公配成一对夫妻,即玉皇大帝与王母娘娘。

《汉武帝内传》描述:西王母掌管女仙,从官文武千余人,皆女子,有名有姓者不下数十人。在民间大都能找到专门祭祀她们的场所,其中以“九天圣母”的庙堂最多。在泾川民间,就有泾明苏家河兴龙山圣母庙、蒋家凤凰山圣母庙、窑店东坡圣母庙、玉都圣母庙、丰台蛟龙山宣天圣母庙等。

西王母祭祀仪式是当地人民群众在漫长的农耕生活及其习俗中形成而又世代相承的以酬神娱人为主的文化传承。它以西王母文化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礼仪、节庆、工艺、技能、商贸等诸多文化内容,是极具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

主祀西王母的庙堂盛会,仅泾川境内就有八处,而泾川城西的王母宫,一年内就有四次庙会:即农历三月二十的“回山王母宫庙会”,五月端阳的“王母宫庙会”,七月十八的“王母宫圣诞庙会”和九月的一次庙会,在这四次庙会中,尤以三月二十回山王母宫庙会最为隆重。

据方志记述,每年三月二十,不管风吹雨打,路途遥远,泾川县方圆周围几县的群众,纷纷前往回山朝拜王母娘娘。甚至卯时,人们就摸黑上山抢烧头香,山上山下,人声沸腾,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人们虔诚地在西王母大殿、东王宫大殿及回屋的西王母神像前,化表上香,顶礼膜拜,祈祷吉祥平安。来自陕西、宁夏、河南、宝鸡、庆阳、西峰、长武、宁县、镇原等省、市、县的信众,更不惜路途遥远,携带各种祭品,赶来参与祭祀。山上山下,万头攒动,人山人海,道路为之阻塞。

祭祀仪式按道场、朝觐、祭坛和采圣水四个程序进行。王母宫大殿南侧瑶池夜月亭,是泾川的八景之一,月亭底层有一股清澈爽口的泉水从石龙口中流出,被称为“瑶池圣水”。传说此水有百病不生,延年益寿、长生不老之功效,凡上山朝拜者,都要来这里饮用圣水。道场外还有演秦腔戏、放河灯、演皮影、耍社火、耍巫术、占卜预兆等民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