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夸大的偃月刀:充当中国古典兵器的象征,其实不太够格

2020-09-15 11:57:58 作者: 被夸大的偃月

近来,偃月刀或者说长柄刀成为了军迷们的最新话题。在很多人眼里,关云长挥舞的“青龙偃月刀”几乎成了中国古典兵器的头号象征。

但在真实的历史里,长柄刀的地位其实是被文学作品夸大了。至少在明清时期的六百年里,偃月刀或长柄刀多数情况下只是一种“活在戏剧中的兵器”。

长柄刀的辉煌,是很短暂的

中国古代历史上,长柄刀最鼎盛的时期是在唐朝和宋朝,唐朝以前的长柄刀不仅样式简单,而且数量也较少。但是到了唐朝,为对抗突厥骑兵,唐军开始流行大规模使用两边开刃的陌刀。这种陌刀不仅能够直刺,而且可以左右砍杀。在战场上“上千陌刀如墙而进”,展示了唐军步兵的强大战力。此外,唐朝骑兵也装备有陌刀,可突刺可砍杀,算得上是全能型的武器。

但是,唐朝陌刀的辉煌是短暂的。由于造价昂贵,再加上战场形势的转变,陌刀在唐朝中期后渐渐式微,在宋代成为仅有少量装备的掉刀。与此同时,偃月刀、眉尖刀、笔刀、凤嘴刀、屈刀以及朴刀等我们熟悉的长柄刀型,在宋代占据了主要地位,并有“刀八色”之说(《武经总要》:手刀、掉刀、屈刀、笔刀、偃月刀、戟刀、眉间刀、凤嘴刀)。

出于对抗骑兵的需要,两宋时期强调给步兵装备长柄砍劈兵器,长刀大斧可说是宋代重装步兵的典型特征。宋代的刀枪剑斧等传统冷兵器,样式也是史上最为丰富的,而且制作工艺相当精致。

与宋军相比,以骑兵为主的辽军和金军则更多使用蒺藜、骨朵、战斧、战锤、狼牙棒等短柄兵器,长柄兵器则以长枪居多。从作战效能看,自然是长柄刀和长柄斧威力最大,但成本也最高,所以宋军的装备经费也是古代负担最沉重的。

值得注意的是,元朝以后,长柄刀在军中的地位和数量骤然下降。与之相反的是,以“偃月刀”为典型的长柄刀在明清时却成了小说戏剧中的“明星兵器”。

明清时期,长柄刀变成了一种“活在戏剧中的兵器”

元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小说、话本、戏剧文化蓬勃发展,在很多历史名将作品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长柄大刀的出现。除了《三国演义》以青龙偃月刀成名的关云长外、《杨家将》里的杨令公、王兰英、岳胜,《说岳全传》中的韩世忠、梁红玉、王贵,《大明英烈传》里的傅友德,《隋唐英雄传》里的魏文通,《水浒》里的关胜等等,这些人都是以长柄大刀作为趁手兵器。可以说,使用偃月刀、凤嘴刀等等长柄大刀都是“名将”或“猛将”的重要特征。

考虑到这些古典作品基本都出现在元明清时期,似乎应该反映了当时军队兵器的样貌。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在这几百年里,长柄刀在中国古代军队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微乎其微了。

在元朝时候,元军内部几乎没有长柄刀装备。进入明朝以后,明军内部也仅有偃月刀、钩镰刀两种长柄刀作为制式兵器,其中偃月刀还只是仪仗和“操练示雄”所用,说白了就是表演用具,只有钩镰刀勉强算是战阵兵器。此外就是一些粗制的大刀型长柄刀,作为二线部队使用。

到了清朝则是另一种情况,作为军队主力的满蒙八旗兵都不装备长柄刀,唯独绿营军才装备,而且样式更加粗陋。除了偃月刀继续充当表演工具外,清代绿营还装备有挑刀、片刀、虎牙刀等形制的长柄刀,同样属于单手大刀(相当于宋代手刀)的长柄改型,与宋代的差距已经是天差地别。

可以说,清朝的长柄大刀基本已是二流部队甚至是团练武装的兵器。即便在团练武装里,也是长枪、马叉或单手大刀等粗制兵器占据多数。这时候,偃月刀(当时已称为“关刀”)往往只是少数强兵猛将进行战场表演的工具。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