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都是皇帝,你叫某某帝,我却只能叫某某宗?

2020-10-02 17:23:07 作者: 为什么都是皇

大家在看中国古代历史的书籍或影视作品时,不知道有没有发现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在唐朝以前,皇帝都叫

某某帝

,比如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文帝、汉景帝,一代帝王汉武帝,白痴皇帝晋惠帝,开启改革的北魏孝文帝,开凿大运河的隋炀帝……

汉武帝(黄晓明饰)

但是从唐朝开始,皇帝就变成

某某宗

了,比如贞观之治唐太宗,开元盛世唐玄宗,《清平乐》里的宋仁宗,《大明风华》里的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

以前都叫帝,后来都叫宗,是以前的皇帝更神圣,后来的皇帝很普通吗?

当然不是的。这只是后人对皇帝的两种不同称呼习惯,某某帝是根据谥号来叫,某某宗是根据庙号来叫,而造成变化的原因,就出在一个我们都知道的千古明君身上。

01

我们先来介绍两个概念,谥号和庙号。

谥号,是老皇帝或大臣死后,大家对他生平政绩作出的一个评价,有盖棺定论之意。比如一生四处征战、开疆拓土的汉武帝,谥号“孝武皇帝”,简称武帝。这个“武”字就是非常贴切的一个评价。

庙号,是老皇帝死后供奉在太庙里的牌子上的称呼,按辈分来,一般叫太祖、太宗、高宗、世宗之类的,祖和宗,其实就是祖宗,因此与祭祀相关。

故宫太庙

谥号和庙号都是给皇帝的,都可以用来称呼皇帝。还是拿汉武帝来说,他的庙号是世宗,我们也可以叫他汉世宗。

但是,为什么他,以及包括他在内的唐朝以前的皇帝不用庙号用谥号,都叫某某帝?

主要是因为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

在隋朝以前,一般帝王死后,都有自己的家庙,但过了几代之后,家庙实在太多,怕祭祀不过来,所以大都会被毁去,合并到太庙中一并祭祀。而那些文治武功特别突出、为后世景仰的皇帝,会专门得到一个单独的庙号,以示后人永远立庙纪念之意。

也就是说,你生前干得好,你才有资格享有庙号。所以庙号很宝贵,且用且珍惜。

比如西汉11个皇帝仅有4个有庙号,即汉高祖刘邦、汉太宗刘恒(汉文帝)、汉世宗刘彻(汉武帝)、汉中宗刘询(汉宣帝,《乌龙闯情关》里的刘病已)。

而与汉文帝一起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景帝没有庙号,因为他削藩引发七国之乱,造成了罪孽,失去了资格。

此外,东汉14个皇帝仅3个、西晋6个皇帝仅1个、东晋11个皇帝仅6个有庙号,实在缺口太大,而谥号每个皇帝都有,所以对当时的皇帝就常用谥号来称呼。

那唐朝开始为什么突然改用庙号称呼,都叫某某宗了呢?

一方面,从东汉末年、三国开始,庙号逐步开始泛滥,到了唐朝的时候,不管皇帝干得如何,死后通通给庙号,所以庙号缺口问题不再是问题,绝对够用。

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用于评价皇帝的谥号,从唐太宗李世民开始被玩坏了。

02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对内文治天下,修生养息,对外开疆拓土,征伐外患,一生励精图治,虚心纳谏,在受到南北朝三百年分裂及隋炀帝暴虐统治破坏的中华大地上开创了名垂青史的贞观盛世,被树立为古代君王的最高典范,真正的千古一帝。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死后,谥号叫“文皇帝”,所以我们原本可以叫他唐文帝。可是因为他的政绩 实在太突出了,不单是文治好,武功也好,他儿子唐高宗李治就心想:这么称呼不行,太简单,不霸气,体现不出我的孝心,得改。

所以李治就把他爹的谥号改为了文武圣皇帝。既文又武还圣,好!

等一下,爷爷唐高祖李渊的谥号叫“太武皇帝”,也有个武字,重了,得避讳。咋办,改!但不是改爹的,改爷爷的!

于是,李渊的谥号改为了“神尧皇帝”,跟先代五帝并列,厉害!顺便一提,李治死后,武则天给他的谥号叫“天皇大帝”,后来成了玉皇大帝的蓝本……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