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在浙大起航,“行”在教学中生根

2020-09-12 10:27:39 作者: “思”在浙大

“思”在浙大起航,“行”在教学中生根

水落坡镇中学刘淑霞儿时就向往大学的我有幸成为三名人选,并有幸能够在名气很大的浙江大学进行了为期七天的培训,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学生”,它让我体会到了单纯的学校生活,也圆了我的大学梦,更为我的人生道路描绘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们培训的地点在浙大华家池校区,一周的时间虽然很短,却让我真正领悟到了“大学之大在于大师之大,而非高楼之大”之真意,以下是我的学习感悟:

一、丰富了知识,充实了自己。

跨进浙大的校门,感受到浙大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学术氛围。名校大师们的言传身教,为我开启了一道感悟之门。课堂上教授们广博的知识、活跃的思维、独到的见解,使我在理念上完成了一次洗礼,在教学实践上得到了一次强劲的充电。比如缪老师、王莺老师、沈启正老师都对一节好课进行了分析与阐述,使我茅塞顿开,以前一知半解的东西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也因此找到了答案。

特别是王莺老师的“深度对话''中的“与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话”,让我想到:我们可把平时上课状态及时录下来(现在都有多媒体教室)进行反复地琢磨,把自己看作旁观者,自己审视自己的课堂,通过观察、分析,研究出“对应自己所教学生具有的特点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同时我们要“用足”教材,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口味”适当整合教材,但不能离开课程标准。这一些让我深刻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一我们必须树立勤学习、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成为新时代的优秀教师。

二、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

一周的学习,我们学到的与其说是丰富的知识,不如说是一些先进的理念或是思考问题的好方法。同时,培训课程安排参观了杭州紫阳小学,学校浓郁的人文气息让我“品尝”了一次历史文化盛宴,在那儿我们聆听了庞老师独特的教育方式,让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对学生真正的“放手”。

在章苏静老师的《互联网时代下的教学:微课程设计》报告中不但开拓了高科技的视野,并且进一步领会了“活到老学到老''这一句话,更让我意识到在教学上一成不变就是落后,只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成为学生们眼中“无所不能''的老师;郑国强老师和孙元涛老师更是用心,他们用他们的研学经历,深入浅出的讲述了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和如何打造一支优秀的教研团队.给人带来了惊喜和振奋!为我在遨游科研之海时有了明亮的灯塔做指引!

三、历史文化和音乐的熏陶,提高了人文素养。

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绍兴文化现场教学带给我们不同的震撼,提升了我们的文化素养,特别是鲁迅故居里的“百草园''使我仿佛回到了书中的场景;这让我联想到我的数学课堂上的情景教学,这不正验证了“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又服务于数学"这个规律吗?张重辉老师的《音乐与人生修养》不仅让学员们享受了一次音乐的盛宴,更让我们理解了如何从音乐中学习到人生的哲理,让我感受到音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既然音乐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我有了一个教育设想:回到“三尺讲台''后尝试一下用一些美的“音乐"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特别是对一些处在叛逆期的孩子们!

从怀着对家人的恋恋不舍走进浙大的校门到怀着对浙大依依惜别之情,我又一次感受到学习的时间很有限,而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知识和新信息层出不穷,需要学习的方面和内容很多。

因此,我会倍加珍惜以后每次学习机会,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勤奋学习、细心思考、扎实工作,达到学习和工作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目的,用不懈的努力来争取更大的进步。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