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计划无法推行?通过本尼斯第一定律,把握3个原则,5个关键点

2020-09-12 11:14:36 作者: 企业计划无法

因此,管理者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这些非日常工作的出现是难以寻根的,它经过需求变异的放大已经面目全非。

正如市场部门在收到计划推迟的通知时,出于许多企业的部门信息隔离性,已经很难去回溯、定位到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同时,对于问题根源部门来说,部门的管理者往往不愿意对外公示突发情况的信息,毕竟这种公示意味着部门需要为此承担责任。

因此,在部门管理者极力躲避责任的动机下,管理者会主动的帮助员工去掩盖问题,从而加重了部门之间的信息隔离。

最终,即使是来自企业最高层的责任追溯,也很难定位到具体的部门之中,相反会出现由于责任压力导致的互相推诿现象,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生产力的内耗。

02 责任分散效应

许多企业的高层管理,面对逐渐下降的竞争力,清晰的认识到了计划长久以往脱离掌控的风险,开始由上至下的整顿与排查,是否可以解决这种非日常工作的影响?

实际上也很难,原因在于帮助企业高层排查问题根源,本质上是一种亲社会行为,也就是在自身无法获得明显短期好处的情况下帮助企业。

而亲社会行为会随着现场人员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几率,也就说当高层开始逐步排查时,其他管理会倾向性的认为问题出现在其他部门。

因此,高层对问题根源追溯的第一层阻力则会出现在管理层,管理层并不会愿意承担追溯的风险,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即使是管理层也认识到了如此对企业造成的伤害,但根据社会心理学中的责任分散效应来看,管理层会倾向于其他人率先表现出这种亲社会行为。

在责任分散效应的影响下,每个人的责任感均得到了分散,从而导致每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减少,即使是企业最终出现了难以估量的损失,管理层也不会认为是自己所导致的。

如果企业想要解决非日常工作带来的计划无法实施问题,并无法通过对管理层施压,使他们主动承担责任来实现。

这不仅违反了个体从事经济活动的根本人性:利己,也过于高估了管理层的能力,毕竟受限于人类个体认知、精力的优先性,即使是管理者,先天上也无法确保所有计划都会按意愿执行。

预想中的计划与实际实施的计划,总会无法高度一致、总会出现各种各样打乱计划的突发情况。

因此,事先制定一个完美、毫无偏差、可以准确实施的计划,是不现实的;通过对管理层的施压、对员工的处罚来倒逼计划实施过程中不会出现问题,也是不现实的。

难道就没有办法使企业预想计划与实际实施计划不受干扰?办法便是建立一个完善的机制去发现干扰、确保计划准确执行。

就是为计划设立配套的制度机制与监控方式。

01 配套制度

前面我们说到了,影响发现干扰因素的主要原因,在于部门之间的信息隔离与责任的分散,而造成这两点的主要原因,便是在于企业定位干扰因素时,会出现相应的责任压力。

“当回溯到设计部门的进度落后,造成全局进度停滞,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处罚”

在此情况下,部门的管理者会极力掩盖问题,因此,想要发现那些干扰因素、想要减少那些干扰因素,首先需要的是通过制度的建立,确保管理层与员工层面,不会过于担忧受责任,而选择掩盖问题。

去考核化:计划的实施与考核在许多公司是紧密链接的,计划的发布必有考核的跟随,由此计划的无法按时完成,则会导致相关责任人受到相应的处罚。

许多企业受smart原则错误解读的影响,将计划与考核进行了挂钩,从而使计划成为了一种对员工的约束手段、成为了一种对员工的处罚手段。

但我们深入的考虑一下,企业计划实施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对员工进行约束与处罚吗?并不是,企业计划实行的目的,是为了有计划的实现在市场交易中的获利。

既然企业计划实现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考核,而考核又会造成部门、员工担忧于责任出现掩盖问题现象,那么我们想要发现那些对计划干扰的因素,第一步便是需要去考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