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看不见年轻人的田野

2020-09-13 04:02:59 作者: 宝鸡:看不见

看不见年轻人的田野

文/刘三省

回乡采风期间,我始终在关注和观察这个问题,是不是现在的农村没有了年轻人?

那些天,我每天都要坐上电动轮椅,去庄前那一大片地头转一转。的确如此,在村庄,在田间地头,在果树园里,已经很难看到二三十岁年轻人的身影,六七十岁的老年人和年轻媳妇们成为庄稼地、果园里的劳动主体。

一个看不到年轻人的村庄,有什么生机、活力和希望?!

年轻人上哪儿去了呢?我逢人就问。

得到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考上了大学的,到城里上大学去了。没有考上大学的,进城打工去了。

如今农村的条件好了,为什么反倒留不住年轻人?

一个让我感到始终纠结和痛苦的问题。

通过一个月时间的实地考察,我发现有两点原因不容忽视:

一是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和倾斜力度不够。特别是粮食收购价格长期偏低,种植果树收益虽然好一点,但是市场波动大,收益不稳定,让农民特别是年轻人感到在家种地无利可图,无法实现勤劳致富的梦想,他们只能选择离开。

二是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土地过度分散,集中度不高,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推进步伐,造成粮食生产成本过高,农民种粮无利可图,甚至出现亏损。

万般无奈,年轻人只有选择离开农村,离开田野,离开黄土地,进城去打工,进城去“淘金”。

再加上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城乡差别明显,让农村很难留住年轻人。

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我一遍又一遍地在反复拷问自己。

办法还是有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扶持补贴力度。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只要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扶持补贴政策到位,让农民特别是年轻人感到留在农村种地有利可图,有发展前景,再加上国家振兴乡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人心就能自然回归。

更何况,哪一个年轻人愿意长期在外颠沛流离,饱受母子分离、夫妻分居之苦。

只是,中国就像是个大棋盘,摆在这张大棋盘上的不仅仅是农村这些棋子,还有国防、军事、教育、科研、扶贫和城市、学校等许许多多的棋子。

时代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眼下各个行业、各个单位几乎都缺钱,国家也不可能把有限的资金全部投放在农业、农村上。

即便是国家下决心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也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分部推进的过程。

至于解决土地高度集中和农业规模化经营问题,国家在实施土地确权的基础上,正在组织试点。也就是说,距离大面积推广实施,仍然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既然暂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只有坦然面对,接受现实。尽管比较痛苦,也必须面对。

特别是,国家目前对农业、农村问题无法大包大揽,倒不如敞开一条路,让农村的年轻人在妥善安排好承包土地耕种的基础上,理直气壮、毫无顾忌地去进城打工。

踏实肯干、勤劳致富,应该受到各级政府的鼓励和支持。

最起码,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让年轻人有了进城打工的自主性和自由、空间。

通过打工,年轻人又能获取一份在粮食种植之外的额外收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对农业农村扶持力度不够、粮食收购价格长期偏低带来的各种现实问题,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回乡采风期间,我先后碰到了回家给苹果套袋子的刘宗岐和回乡收割小麦的刘智劳。他们两个如今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

三十多年前,他们也是血气方刚、活力四射的年轻人,长期在外打工的艰苦岁月,渐渐抹平了他们身上锐气,颠沛流离的经历,给他们的额头上增添了一丝丝皱纹,让他们变得更加稳重成熟。

宗岐告诉我:没有结婚之前,我就开始在外面打工,那时候也就十八九岁。小时候没有念多少书,在农村种地赚不到钱,要想改变家庭生活,只有外出打工。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