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诞坐拥十六万大军,又有东吴的支援,为何会输给司马昭

2020-09-12 10:53:02 作者: 诸葛诞坐拥十

本期的三国战争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二回,发生在“淮南三叛”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是司马昭、钟会和诸葛诞。故事梗概如下:

文钦遭诸葛诞杀害后,其子文鸯和文虎逃出寿春,向司马昭投降。司马昭想起当年文鸯曾吓死了自己的哥哥司马师,打算将文鸯斩首。此时,钟会出言阻止。钟会认为,文鸯兄弟走投无路才前来投降,如果将他们杀死,反而会坚定守军的人心。

于是,司马昭加封文鸯兄弟为偏将军,封关内侯,命二人来到寿春城下劝降守军。城内守军见文鸯兄弟都能得到司马昭的重用,士气更加低落,纷纷打算投降。诸葛诞听闻这个消息后大怒,亲自巡城,诛杀打算投降的将士。

此后,钟会向司马昭提出建议,可以发动对寿春的总攻。司马昭依计而行,率部发动猛攻。寿春北门守将曾宣打开城门,向魏军投降,魏军顺势冲入城中。得知寿春城破,诸葛诞带着几百人从城中小路杀出,企图突围出城。但诸葛诞来到城门吊桥时,遇到了魏军大将胡奋,结果遭胡奋斩杀。

在随后进行的战斗中,王基又在西门斩杀诸葛诞部将于诠,寿春城终于被司马昭攻克。司马昭入城后,下令将诸葛诞三族诛杀,又命人将数百名被俘的诸葛诞手下士卒押到面前,问他们是否投降。众人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愿与诸葛公同死,决不降汝!”司马昭大怒,命人将这些将士押到城外,每杀一人后便问下一人是否投降,但始终却无一人投降,结果这几百名将士全部被杀。司马昭闻讯后,叹息不已,命人将这些人厚葬。

与小说中描述的此次淮南之战中诸葛诞轻而易举被司马昭歼灭相比,历史上的淮南之战不仅战况激烈,且战局多次出现反复,无论是进攻或防守的一方都存在扭转局面的机会。

我在前文中介绍过,淮南之战自魏甘露二年(公元257年)五月开始,第二年二月结束,历时十个月。战争殃及地区仅魏国扬州淮南一带,却云集了魏国、吴国、叛军三方势力,其中司马昭大军二十六万人,诸葛诞叛军十六万人,东吴援军八万人,兵力总计近五十万,是三国时期参战兵力最多的一场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诸葛诞内有寿春这样拥有坚固防御体系的城池作为依托,外有东吴的数万大军前来支援,且城中还有足够一年的粮食,为什么会在此战中被司马昭歼灭呢?主要原因大致有这么几个方面。

首先,诸葛诞叛乱后,确定了以坚守寿春、等待吴国支援的方针,其战略设想无可厚非。寿春历代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此地不仅是南北对峙的屏障,同时也是进入中原地区的咽喉之地,寿春被占,司马昭必定会大兵压境。诸葛诞以十万之众固守寿春,又在城中囤积了一年多的粮食,其战前准备也比较充分。

但是,诸葛诞却忽略了寿春城外的战略高地——北山。从这场战争的进程来看,魏军合围寿春前,文钦正是从北山进入寿春,之后寿春寿春便落入魏军之中。之后司马昭听说吴军逼近,急令王基撤退至北山防御,认为占据北山即可避免遭受两面夹击。如果诸葛诞坚持占据北山,保证北山掌握在自己手中,与魏军展开对攻,寿春城与北山互为犄角之势,以北山的险峻和诸葛诞的军力,魏军势必遭受重大伤亡才能达到围困寿春的目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