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宋仁宗:为君的无悔与为人的抱憾

2020-09-13 00:04:31 作者: 《清平乐》宋

北宋嘉祐八年(1063),在位四十二年的仁宗皇帝龙驭上宾。赵祯去世的这一夜,暗月无光,仿佛整个大宋都陷入了悲痛的长夜。消息传出,举国哀恸。老少妇孺都在道边哭泣,自发悼念,祭奠烧纸的烟尘一时遮天蔽地。讣告传到北国,辽道宗耶律洪基也为之落泪,并建立了衣冠冢以表追思。

宋代有诗写道,“农桑不扰岁常登,边将无功吏不能。四十二年如梦觉,春风吹泪过昭陵”,昭陵就是宋仁宗的陵墓,这首诗也是表达了后世对仁宗皇帝和他的时代的怀念。仁宗皇帝治下的四十二年,对百姓来说是安定平宁的四十二年,北宋后来的靖康之耻,南宋的颠沛流离,山河动荡,都让人们不禁怀念起这段岁月,仁宗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两宋白月光”。

身为君主的宋仁宗无疑是出彩的,成功的,北宋仁宗一朝涌现出了许多才华横溢的人才,唐宋八大家,有六位出自仁宗朝,他的知人善任使得这些人才能够发挥所长,治理体系平衡运转,农学、医学和经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文化繁盛,光照千秋。在两宋十八位帝王之中,宋仁宗都可以算得上是佼佼者。

然而,当抛开为政以德、支撑天下的君王身份,当回归到“人”的身份时,仁宗皇帝的一生却充满了情感上的悲剧性。为人子,子欲养而亲不待

仁宗皇帝的身世一直都充满了传奇色彩,《水浒传》的篇头说他是赤脚大仙转世下凡,但这远不如更富有戏剧性的“狸猫换太子”有知名度。

“狸猫换太子”中,刘太后为了抢夺仁宗赵祯的抚养权,陷害了仁宗的生母,致使两人从此生离。民间传说为了戏剧性而强行添加的冲突,事实上刘娥的抚养人身份是宋真宗指定的,而事实也证明了,刘娥在赵祯年幼期间确实担负起了治理朝政、平衡局势的职责,顺利完成了权力的过渡。

今年热播的历史剧《清平乐》,将这段掌故做了比较合理的艺术加工,剧中说李妃生前,仁宗已经知悉自己的身世,为了和生母见上一面,想亲赴宸妃的住所,但此举遭到了晏殊的及时阻拦。这个片段虽然是艺术的加工,却既不违背史料记载(剧中宋仁宗在明面上确实未公开承认自己早知身世,也始终未与生母相见相认),又将刘娥、赵祯、晏殊等人在这件事中所受的心灵煎熬,描述得十分令人唏嘘。

从人伦的角度,不让人见自己的生母,显得过于不近人情,但身为帝王,他的一举一动都关乎社稷安危。倘若和宸妃相认,那将置尚在垂帘的名义上的太后嫡母于何地?宸妃的心理难保不会燃起对地位和名誉的欲望,朝堂上不同的利益集团,也难保不会心思活络、引发动荡。宫变斗争对朝堂的影响,让所有人都不敢深想。

李宸妃去世后,仁宗悲痛不已,在世时连一声娘亲也未能叫过,如今子欲养而亲不待,朕虽富有四海,又有什么用呢?

为刘太后身后名平反

刘太后去世后,便有人搬弄是非,称宸妃是被刘太后毒害。但事实上,宸妃去世后,刘太后听从了宰相吕夷简的建议,厚葬了宸妃,尽管可能刘太后曾对此有过犹豫。可是朝堂和坊间的谣言愈演愈烈,很多在刘太后执政期间利益受损或者政见不同的人也都推波助澜,皆传言是刘太后毒害仁宗生母。

刘娥对赵祯的教养一直是严格甚至严厉的,而刘娥垂帘多年后赵祯也到了亲政的年纪,太后和官家之间的权力移交过程中,未必没有发生过杂糅着亲情的斗争与较量。

刘娥过世后,谣言也未必没有一度影响赵祯对事情的判断,但是生性仁厚的赵祯,依然不忍养母的身后名蒙受质疑,他亲往祭奠生母,开棺查验。当见到安葬宸妃的规制符合安葬太后的礼仪,在水银养护下,宸妃面色如生,仁宗终于知道了刘太后并没有毒害他的母亲,心中终于释然,生母确得善终,而养母也不必蒙受不白之冤,“大娘娘此生分明矣”。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