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君位争夺”为何不像其他诸侯国那样,产生严重的后续效应?

2020-09-16 11:55:40 作者: “吴国君位争

我们都知道,“柏举之战”是吴王阖闾的功业。吴王阖闾先夺走了吴王僚的政权,并重用了伍子胥,最终在“柏举之战”酣畅淋漓地大胜了楚军。

那么,为何吴国的君位争夺战,没有像其他的诸侯国一般,发生严重的纷争和后续效应呢?

《东周列国·春秋篇》吴王阖闾剧照

究其原因,这和吴国自古以来的传位方式有关。

吴国的起源,与周王室是密不可分的。周王为了顺利地传位给季历,周王之子吴太伯、仲雍就逃到了蛮荒之地避位。仲雍的后代,世代居住在吴地,传到吴王寿梦时,寿梦生了四个儿子:诸樊、余祭、余昧、季札。

我们都知道,第四子季札是了不起的人物。因此,吴王寿梦想要传位给季札,出人意料的是,季札数次礼让而不受。于是吴王寿梦没有办法,只能让自己的另外三个儿子轮流继位。直到余昧去世后,季札仍然不受君位,于是余昧之子——吴王僚,便接续了吴国君位。这样的传位方式,必然会引起阖闾的不悦和不满。

阖闾身为王位继承人之一,却眼看着比自己辈分低的人称王,他当然不甘心俯首称臣了。因此,阖闾心中暗藏杀机。

《东周列国·春秋篇》吴王阖闾剧照

《左传》云:“吴公子光告鱄设诸曰:‘上国有言曰:『不索何获?』我,王嗣也,吾欲求之。事若克,季子虽至,不吾废也。’”

我们由吴王阖闾的言论——“我,王嗣也”可以得知,他自认为自己是合法的继任者。那么,事情真如吴王阖闾所说的那样吗?

《左传》中,吴王阖闾尚未称王前,叫“公子光”。有关吴王阖闾的身份,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公子光乃余昧之子,另一种说法是公子光的父亲实际上是诸樊。

那么,无论吴王阖闾是谁的儿子,因为季札拒绝了继位的缘故,公子光也应该是吴国王位继承人中的一员,如果按照吴王阖闾的说法,他的顺位是先于吴王僚的,那么,他是诸樊儿子的这种情况,是较为合理的解读。

《史记·刺客列传》云:“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适嗣,当立。’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

如果按照“兄终弟及”的继位方式,季札应该要即位,而如果是“父死子继”,那么诸樊之子就是第一继承人,而非余昧之子吴王僚。由此可见,这种情况中间就产生了王位继承人的不确定性。我们都知道,因为吴王僚的地位并不比阖闾正统,所以,阖闾本身也不认同吴王僚的政权,他自认为取而代之的行为,是无可厚非的。

《东周列国·春秋篇》专诸剧照

《吴越春秋》中记载阖闾说服了专诸,最终成功地行刺了吴王僚。除了王位的正统性存疑之外,吴王僚本身的性格也是十分嚣张跋扈的,他贪婪且凭借权势独霸利益,因此阖闾想要夺回君位,除了弑君之外,可能别无他法。

如此一来,我们尝试换个角度来看“吴王阖闾弑君事件”,说吴王阖闾是夺回正统,其实也是成立的,那么,究竟谁对谁错?我们来看看贤人季札的反馈和结论。

“阖闾弑君事件”发生时,季札正在晋国进行外交活动。直到最后的局势已经形成,季札才匆匆到达吴国。《左传》云:“季子至,曰:‘苟先君废无祀,民人无废主,社稷有奉,国家无倾,乃吾君也。吾谁敢怨?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乱,立者从之,先人之道也。’”

由此可见,季札的心态是很平静的,他毫无怨言地接纳了这个现实,仅仅在言语之中表达出了哀死事生的想法,出人意料的是,他并没有反对阖闾的弑君行为。

季札如此平静的态度,和有说服力的言论,间接地稳定了吴国的民心。因为以贤人季札的号召力和合法身份,他是最有资格去教训侄子阖闾的人,并且有权力夺回吴国政权。季札没有这样做的原因,正是以他对阖闾的了解,他认为吴国在阖闾手上一定会延续下去,并且还有可能发扬光大。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