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的汉化转变

2020-09-10 16:20:00 作者: 孝文帝的汉化

孝文帝本人对于汉化的态度经历过被动地顺从到主动地同化,再到内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充分的体现出信念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影响,孝文帝所进行的汉化措施对于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魏收,《魏书》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李延寿,《北史》#北魏孝文帝#冯太后#鲜卑收藏

另外,孝文帝本人由于从小登上皇位,因此他的成长历程经常性的面临各种危险,长期的紧张压抑的生活使得孝文帝形成了一种隐忍的性格,因此在自己尚且没有实际权利的时候,孝文帝能够做到压抑自己内心的不满,表面能够平静如常,实际上却在韬光养晦,等待自己实力的提升之后在进行反抗。

为了更好的麻痹冯太后,保证自己的安全,确保自己统治者的地位不被剥夺,孝文帝在冯太后面前保持着是一种十分恭敬、孝顺的态度,对于国家之中的大事,孝文帝都详细的禀报给冯太后,对于冯太后对于他的任何责罚,他都默默承受。自身实力不足的他,一直在顺从中等待着时机,准备重新夺回自己的政权对于冯太后的汉化措施,他的顺从也只是为了更好让冯太后对他信赖的一种隐忍方式。

自觉地认同阶段。

随着孝文帝在位之后的年龄不断增长,孝文帝的各方面认知能力逐渐发展成熟起来,对于北魏当时的时机发展状况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由此对于汉化政策而逐渐由顺从转变为了认同。

孝文帝的从小所接受的各种教育很大一部分都是与汉族的文化有关,因为当时太后本身就出身于汉族的官宦之家,所学习到的汉族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在对于孝文帝的培养时,也就格外的注重汉族文化的教育,并且给孝文帝找来了许多汉族的名人学士作为他的辅导老师。孝文帝本人也是一个比较爱好学习的人,经常手不释卷,对于《五经》等汉族的书籍典经的学习十分深入和广泛,这就为当时孝文帝对于汉族文化的认同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础,也就促使孝文帝对于汉化的措施的主动认同。

北魏当时的政治环境混乱也是促使孝文帝转变态度的一个重要原因,孝文帝登基之后,北魏一直面临着统治危机。北魏作为鲜卑族的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入主中原地区,双方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原地区的发展也想比较鲜卑族来说更为先进,所以落后的鲜卑族在对发达的中原地区管理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鲜卑族在进入中原之后,仍然按照鲜卑的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对于汉族人民进行压迫,抢掠经济,这自然就引起了汉族百姓的反抗,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更是不断,根据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当时“徐州民桓标之、兖州民徐猛子等所在蜂起为寇盗”,由此可见当时北魏的政治环境十分混乱。

面对如此混乱的局势,根本措施还是需要解决民族之间的冲突,而解决民族之间的冲突,自然是让一个民族去主动适应另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鲜卑族作为外来政权,加上统治的地区本就是以长期生活在这里的汉族为主,同时鲜卑族相对于汉族来说人数更少,更能方便进行汉化,所以自然就需要鲜卑族主动地去进行汉化,加快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稳定国家的统治。孝文帝长期作为国家的统治者,自然也开始具备了这种国家意识,对于汉化政策也就转为认同了。

孝文帝在明确汉化对于鲜卑族的重要意义之后,对于汉化的改革一直秉持着一种高度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在国家之中一直不断地推行者汉化政策,这也能够充分地表现出孝文帝已经将这种汉化的信念积极的内化到自己的心中。由于汉化的过程中必不可免的会损害到鲜卑族中一些上层贵族的利益,这也就会引起他们的强烈反抗,当时的北魏确实也发生过许多次的鲜卑贵族势力进行反叛的情况,比如穆泰和陆睿所进行的叛乱,甚至带动了当时鲜卑大部分的贵族势力,由此可见当时孝文帝进行汉化过程中所遇到阻力之大。

很多情况下,在面对如此之大的阻力之下,统治者的改革措施都很难实行下去。但是孝文帝却并没有放弃,而是凭借自己强大的毅力和绝不屈服的态度,积极的同这些抵抗势力进行斗争,汉化的思想在他心中内化成为一种信念,全心全意的在国内进行汉化措施的改革,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