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教师节)

2020-09-10 21:37:30 作者: 唐玄宗《经邹

首联提出祭孔子这个主题,引发思考,颔联怎么接呢?“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这是呼应题目中的“经邹鲁”,也是从神游转为现实了。他带着“夫子何为者”的疑问走向邹鲁大地,到了孔子的家乡、孔子的旧宅,他又看到了什么呢?“地犹鄹氏邑”是说,当年,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经做过鄹邑大夫,千载之后,这个地方还是鄹县的城邑,孔子的家乡风光宛然。

那孔子的旧宅呢?“宅即鲁王宫”。这又是一个典故。根据孔安国《尚书序》记载:“鲁恭王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升堂闻金石丝竹之声,乃不坏宅。”孔子的故居,后来成了西汉鲁恭王的地盘,鲁恭王排场大,要扩建自己的宅邸,觉得孔府旧居碍事,就要拆除。古文《尚书》不就是这样被发现的吗!可是,当他们进入堂屋的时候,却仿佛听到了奏乐的声音。鲁恭王觉得这座宅子里有神灵,于是赶紧停工。这其实是说,孔子的旧宅容貌依旧。这两句诗合在一起什么意思呢?家乡风光宛然也罢,旧宅容貌依旧也罢,不都是因为孔子的威灵、孔子的庇佑吗?

孔子生前奔波劳碌,身后却能受千年景仰,一个否定,一个肯定,这是一个顿挫。接着该是颈联了。颈联该转,转到什么方向呢?从孔子的生平转到孔子的功业上了。怎么转的呢?“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这又是用典。所谓叹凤,用的是《论语·子罕》的记载,孔子当年叹息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什么意思呢?中国古人认为,凤凰是祥瑞,是圣王出世的象征,但孔子生在乱世,看不到凤凰出世,所以感叹自己生不逢时。那什么又是“伤麟”呢?麒麟在古代是瑞兽,也是太平之兆。但是,鲁哀公十四年(前481),一只麒麟出现在鲁国,鲁国的王公大臣打猎,居然把它打死了。

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号啕大哭说:“吾道穷矣!”我的理想实现不了了!孔子为什么如此伤感啊?太平无兆也就罢了,此刻明明是太平的瑞兆出现了,却又被人打死,这不就是太平无望了吗?引申开来,如果人们根本就不知道仁义也就罢了,可是,明明孔子一直在推行仁义,却处处碰壁,诸侯王只知道穷兵黩武,离仁义越来越远。这样看来,自己和那只不该出现却偏偏出现,不该被打死却偏偏被打死的麒麟有什么区别呢?这才是孔子真正感慨的“吾道穷矣”!

这样两句诗合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两个层面,两种境界的伤感啊。前一句“叹凤嗟身否”,是说孔子叹息自己生不逢时,而后一句“伤麟怨道穷”则是孔子伤感自己的努力没有结果。既不能生在好时代,又不能建立一个好时代,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感叹的呢!诗题不是《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吗?这一联一连用了四个感叹词,叹、嗟、伤、怨,写得好不好?从诗的角度讲不好,清朝大学者纪晓岚说:“五六句叹嗟伤怨,用字重复,虽初体常有之,然不可为训。”

但是,我们不是一直举《红楼梦》香菱学诗的例子吗?林黛玉对香菱说过一个最重要的原则:“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作‘不以词害意’。”叹嗟伤怨,从诗的角度讲也许涉嫌重复,但是,它却把唐玄宗对孔子的无限感叹表露无遗,孔子的一生,真是要什么没什么,求什么得不到什么呀!这岂不是又一个否定?首联说,“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这是对他生活的否定。颈联说,“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这是对他功业的否定。可是,首联的否定,被颔联“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挽回了,那颈联的否定,是不是也要挽回呢?

最后看尾联:“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所谓两楹奠,又是一个典故。出自《礼记·檀弓》,孔子对弟子子贡说:夏人死后,殡于东阶之上,周人死后,殡于西阶之上。殷人死后,殡于两楹之间,也就是屋子正厅的两个柱子之间。我是殷人的后裔呀,昨天梦到自己坐在两楹之间接受人们给我的饭食,岂不是意味着我要死去了!

那么,唐玄宗用这个典故干什么呢?这既是点题,也是对全诗的总结。诗题不是《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吗?既然祭祀,就要膜拜。在膜拜的时候,看到两楹之间孔子的画像,唐玄宗不由得发出感慨,虽然你终生坎坷,但是,如今你的画像被供奉在堂前两楹间,接受后人永久的顶礼祭奠,正如同你生前梦境中所见的一样,想必你也该稍感慰藉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