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教师节)

2020-09-10 21:37:30 作者: 唐玄宗《经邹

在古代,属于秋天的节日有七夕,有中秋,还有重阳。但在今天,秋天又多了一个节日,教师节。中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古代的人家,中堂都供奉着一个神位,上书“天地君亲师”五个字,常年祭祀。为什么是这五个字呢?按照荀子的说法,“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通俗点说,就是天生我,地载我,君管我,亲养我,师教我,一个也不能少。把老师和君主并列,和天地并尊,可见对师者的尊重程度。而在所有的老师中,孔子是头一个。当年孔子有教无类,才有了春秋战国时期英才辈出的局面。所以,孔子也被后世称为“万世师表”,不仅民间爱戴,官方也一直敬重有加,从汉朝开始,对孔子的祭祀持续不断,成为“国之大典”。这个传统延续下来,也就有了如今9月10日的教师节。

既然如此,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就跟大家分享一首献给至圣先师孔子的诗,也是《唐诗三百首》中唯一的一篇皇帝诗作——唐玄宗李隆基的《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唐玄宗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鲁:今山东曲阜,为春秋时鲁国都城。

夫子:这里是对孔子的敬称。

栖栖:忙碌不安的样子,形容孔子四方奔走,无处安身。

鄹(zōu):春秋时鲁地,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南。孔子父叔梁纥为鄹邑大夫,孔子出生于此,后迁曲阜。

鄹氏邑:鄹人的城邑。

否(pǐ):不通畅,不幸。

身否:生不逢时之意。

两楹奠:指人死后灵柩停放于两楹之间。

跟我们之前讲过的其他诗相比,这首诗格外不同寻常。不同寻常在哪儿呢?孔子是中国的万世师表,而唐玄宗则是当朝皇帝。君和师碰到了一起,或者说,一个现实的政治领袖给一个千百年来的精神领袖写诗,该怎么写呢?

先看题目《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邹鲁是地点,孔子是人物,叹之是心情。毫无疑问,诗作应该围绕这三个事情展开。问题是,唐玄宗是皇帝,正常的活动范围应该是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他去邹鲁干什么?这其实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封禅泰山的一个副产品。开元十三年(725)的时候,开元盛世已经初见成果,国泰民安,唐玄宗东封泰山,告成于天,所以从长安到了山东。封禅之后,又到曲阜,去祭祀孔子。可能有人会说,这么说来,唐玄宗其实只是顺便去了一趟曲阜了?那又不尽然。

推崇儒学,尊奉孔子也是唐玄宗的重要文化战略。开元十年(722),他亲自注释《孝经》,颁行天下。开元十三年(725),借封禅之便,到曲阜祭祀孔子。开元二十七年(739),唐玄宗追封孔子为文宣王,这也是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封王。这三个举措环环相扣,可以看出唐玄宗的文化取向。要知道,唐朝皇帝原本尊崇道教,到武则天又推崇佛教,但是到了唐玄宗时期,他却把儒家摆到了最突出的位置。为什么?因为儒家推崇的家国同构、子孝臣忠的伦理原则对于政治和社会治理更具有积极价值。唐玄宗作为一代明君,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非常清醒。所以他祭祀孔子,绝不是兴之所至,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既然如此,他该怎么表达自己对孔子的心意呢?

先看首联:“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孔夫子,你到底要干什么呢?一生都要这样四处奔走,不得安宁?这一联,起得真是出人意料。为什么出人意料?因为我们现在给伟人写祭文,通常都是歌功颂德,大量使用肯定句。比如说孔子吧,一定是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等等,好像我们是如此理解他。但事实上,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恰恰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超出我们一般人的经验范围呀。一般人不都贪图安逸吗?怎么孔夫子会甘愿一辈子都奔波劳碌呢?

这个问题,其实又不是唐玄宗一个人的问题,而是用《论语·宪问》里的一个典故。当年,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有一个叫微生亩的人就问过他:“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丘啊,你为什么要这样四处奔波、四处游说呀,是不是要表现你的口才呀?孔子回答说:“非敢为佞也,疾固也。”我不是要逞口舌之利,我就是怎么也改不了这个想要教化世人的毛病啊。知道了这个典故,我们再来看唐玄宗这一联,就更有意思了。一方面,他要祭祀孔子,自然要思考孔子的一生,所以才发出这千古一问:你到底是为了什么才奔走不已?另一方面,他也暗示了孔夫子当年的回答:我不为了什么,我只是改不了自己这好为人师,渴望改变天下的毛病啊。这真的是毛病吗?就算是毛病,也是一个伟大的毛病!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