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除管教不了的顽劣学生,到底是教育的失败,还是教育方式的转换

2020-09-16 01:39:12 作者: 开除管教不了

学校究竟应该不应该开除学生,这个问题在网上已经争论很长时间了。特别是一线教师认为,不允许开除学生,是对建设良好教育生态的一种制约。但是,不在教育一线的所谓专家们,却认为学校教育是不能开除学生的。

究竟是恢复工读学校,允许普通中小学开除学生,把那些冥顽不化的学生,送到工读学校接受强制性教育;还是不允许开除学生,坚持让这些学生在普通中小学接受引领性教育?这个问题很有探讨的必要。

十年前,笔者还没有退休时,看到某国家级大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开除学生是教育的失败》,那位作者是反对开除学生的,认为不管学生怎样,学校都不能开除,都必须把他教育好才算成功。

阅读之后,觉得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我写了一篇商榷性质的文章,发表在《教师报》,也算是代表其他教师发出一种声音吧。

现在我将这两篇文章都粘贴在这里,请读者诸君发表评论。

开除也是一种教育

——兼和孙宝华先生商榷

近日,读到孙宝华先生的一篇文章——《开除学生是教育的失败》,心里顿感隐隐作痛。这真是朝老师的心灵伤口撒盐的言论。

在孙先生看来,开除学生就是“将学生无情地抛向家庭和社会”,就是学校和老师把教育“看成了一项简单的劳动”,就是为了“教师省心,学校省事”。这真是天大的冤枉!

我相信没有一位老师和校长会为学生被开除而快意,相反,我们经常看到不少老师,为了教育问题学生,煞费苦心、绞尽脑汁,用尽各种措施,最后还不能将学生的认识改变。

有的学生小错常犯、大错不断、严重破坏和谐校园建设。老师对他动之以情,他却把老师的关心当作一种纵容,以为自己无论多么放肆老师仍然会对他好;老师对他晓之以理,他表面接受,一出门就开始满口脏话、飞扬跋扈;老师让家长配合教育,家长会说他们已经完全没有办法了,只有寄希望于学校。

我们的学生并不是心灵像白纸一样进入学校的,尤其是职业高中学生,在他进入高中之前,心灵早已经被家庭和社会涂抹了各种各样的颜色,不排除个别学生的心灵早被污染得丑陋不堪了。自私、虚荣、好逸恶劳、是非颠倒、善恶混淆、美丑错位、缺乏良知、缺乏责任心等等,各种各样丑恶的东西都可能在他们的心灵上或多或少地打下印记。

清除学生心灵上的污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学校是人们心中的一处风景,这风景需要老师们精心地描绘,包括对污染的清理;学校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希望,这希望被老师们激情点燃,包括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开除个别教育不了的问题学生,就是为了学校的风景不被糟蹋,为了学生的希望之火不会熄灭。开除学生,固然是教育的失败,但它同时又表现了教育的无奈。

其实,开除也是一种教育。有一位大学校长讲过“三成人”的育人理论;知艰难成人,知羞耻成人,知畏惧成人。他总结得非常精辟。现在社会上一些人违法犯罪,就是不知畏惧;学校一些学生知错犯错,知恶为恶,其根本也是因为无所畏惧,才导致内心的邪恶不断膨胀。不知畏惧的学生在学校无人能管,到社会上很可能成为罪犯。学校教育是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桥梁。在学校能遵守纪律,到社会上才能遵守法纪。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而开除就是惩戒的一种形式。

对那些一意孤行,其他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效的学生来说,开除则是一种还能起一点作用的教育形式。开除可以使这些学生知道法纪法规的严肃性,知道不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自己都可以为所欲为的。当自己践踏社会规范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受到惩戒是必然的。有些学生会在被开除后,多少生出一点对社会规范的敬畏之心,于是开始收敛自己的行为,逐渐走上正路。我们学校也接受过外校开除的学生,确实有人从被开除中吸取教训,珍惜这次获得的学习机会,逐渐改变了自我表现,学习取得进步,最后考上大学。我们学校开除的学生,也有因被开除而悔悟,给学校写信,痛悔自己以前执迷不悟,在新的环境里重新做人的。在一定意义上说,开除也是对学生进行惩戒的教育。不能说开除学生就是把学生“无情地推向社会”,就是背离了教育的终极目标。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