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第一明君唐武宗如何制衡藩镇

2020-09-11 19:32:23 作者: 晚唐第一明君

王夫之:“武宗不夭,德裕不窜,唐其可以复兴乎!”

武宗时期,大唐中央和藩镇终于形成了稳定的平衡。

在这之前,德宗、宪宗想中兴,目标都是让所有藩镇臣服,一举回到安史之乱前的中央集权状态。结果呢,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德宗和藩镇打得千疮百孔,最后不得不下罪己诏。宪宗、穆宗用官爵金钱收买河朔三镇,只得到了一种不稳定的臣服。后来腾不出官位了,掏不出银子了,河朔三镇又独立了。具体细节可以参看这个答案:颇牧卫霍:如何评价唐宪宗李纯?

武宗即位后,无论是皇帝还是宰相,心里都很清楚,想回到安史之乱前的状态是不可能了,河朔三镇的独立是无法改变的。既然如此,就闭上眼睛慢慢享受吧。我的意思是,在承认河朔三镇独立的基础上,尽量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

1. 公开认可河朔三镇的独立性,但明确强调,其他藩镇不能效仿,否则杀无赦。

以前,卢龙(范阳、幽州)、成德、魏博这仨自行任命节度使,不听朝廷号令,拿到台面上说,是绝对大逆不道的,但朝廷偏偏没办法。这种背景下,其他藩镇难免蠢蠢欲动。和尚摸得,我就摸不得?我们为什么不能和河朔三镇一样呢?于是经常有新的藩镇跳出来闹独立。

而面对这种新独立的藩镇,河朔三镇总会或多或少得支持他们对抗中央讨伐军。因为他们总担心,朝廷的打击面会铺多大啊?会不会连我们一起端啊?他们一旦出手,朝廷的平叛工作就会折腾得惊天动地。比如文宗时期,横海镇李同捷闹独立,得到了成德节度使王庭凑的支持,搞得朝廷花了近3年的时间才平定。相反,如果没有河朔三镇的力量掺和,平叛工作就顺利多了。比如穆宗时期,宣武镇军变,结果一个月左右就被灭了。

武宗时期,昭义镇刘稹举起了独立大旗。刘稹胆子这么大,无非是觉得自己的地盘和魏博、成德接壤,他俩会帮自己对付讨伐军的。为了更有效率地平叛,武宗把潜规则变成了明规则,公开认可河朔三镇的独立性,彻底孤立了昭义镇。

若遣重臣往谕王元逵(成德节度使)、何弘敬(魏博节度使),以河朔自艰难以来,列圣许其传袭,已成故事,与泽潞(昭义)不同。

这样一来,河朔三镇掺和叛乱的动力就没有了。以前掺和半天,无非是怕中央平叛太顺利,会老虎兔子一起打。现在中央已经公然表明,只打兔子,不动老虎,你还掺和个啥呢?

2. 敲打河朔三镇节度使,让他们对朝廷恭顺。

宪宗之后,武宗之前,河朔三镇非常嚣张。比如卢龙节度使朱克融就经常敲诈朝廷。

戊午,幽州节度使朱克融进马万匹,羊十万口,而表云先请其直充犒赏。

穆宗时期,朱克融说,我准备向朝廷进贡一万匹马,十万只羊,你们先把钱给我吧,马羊我慢慢送过去。

又奏“当道今岁将士春衣不足,乞度支给三十万端匹”,又奏“欲将兵马及丁匠五千助修宫阙”。

敬宗时期,朱克融又狮子大开口,要三十万匹绢。敬宗不知道如何回答,找裴度商量。裴度教他,就说:“将士的春衣,从来都不归朝廷管啊。我不是舍不得钱,实在不能因为你而随便打破惯例啊。”

文宗时期,卢龙节度使换成了杨志诚。文宗为了安抚他,把他从工部尚书换成吏部尚书。结果,幽州来的官员马上告诉宰相,我们军人大老粗,只知道尚书变成仆射算升官,什么工部改吏部,咱不懂。敕史带着这种任命书去幽州,恐怕回不来的咯~

二月,癸亥,加卢龙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杨志诚检校吏部尚书。进奏官徐迪诣宰相言:“军中不识朝廷之制,唯知尚书改仆射为迁,不知工部改吏部为美,敕使往,恐不得出。”辞气甚慢,宰相不以为意。

结果文宗坚持自己的任命,杨志诚马上打他的脸。派小弟王文颖告诉文宗,这什么破官,劳资不当!文宗还想安抚王文颖,结果人家转头就走。最后,文宗不得不让步,封杨志诚仆射。

杨志诚怒不得仆射,留官告使魏宝义并春衣使焦奉鸾、送奚、契丹使尹士恭。甲午,遣牙将王文颖来谢恩并让官。丙申,复以告身并批答赐之,文颖不受而去。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