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的灿烂文化,都浓缩在这短短的几百米

2020-09-10 21:38:52 作者: 唐宋的灿烂文

去过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人,都会对一处镌刻了数百方摩崖石刻的地方记忆深刻,那就是潜阳十景之一的“山谷流泉”。

山谷流泉位于安徽天柱山三祖寺西山谷西侧的一条山溪。源于及第庵的左山,经叶里藏桃,过石牛洞,至西林桥出谷口。两岸崖壁峻削,松萝丛覆,流水潺潺,宛转清冽。上游因水声潺潺,名曰潺潺溪。中段因有巨石横于溪间,状似卧牛饮水,人称石牛溪。下游名称山谷流泉,自北而南迳入潜河。这里汇集了自唐代以来1300多年间,上百位文人士子留下的题刻,内容广涉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文体多样,有诗词、歌赋、纪事、题名;书体有真、草、隶、行、篆。尤其以唐宋两代的石刻最多,人物活动、文学书法艺术、自然和社会科学,可以说这里浓缩见证了最辉煌的唐宋文化。

山谷流泉中,有三处年代最早的石刻,均为唐代石刻,它们均分布在石牛古洞东壁悬崖上。其中两处是唐代著名散文家,哲学家李翱任舒州刺史时游览山谷的题名。所刻题名为“翱炅磷盘求壬寅年下元日习之书”、“挎储弘运上卿盘长庆二年十月廿六日馀奉处交口”,为真书,一为横排,一为竖书直排。另有唐代13人题名石刻,系舒州刺史李德修于宝历二年(826年)所刻。这块石刻为楷书15行,上下竖书成行,字径7厘米,笔力遒劲浑厚。

而两宋题刻,在山谷流泉中存有百余处,内容也颇为丰富。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时任舒州通判的王安石与弟王安国游览山谷,坐石听泉,写诗以咏其胜:“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这位11世纪的改革家,酷爱此地山水,自称山谷道人,留下几十首歌咏和怀念天柱山的诗文,他对舒州的深厚感情天下皆知,以致皇帝封他为“舒王”。

在石牛洞东侧悬崖顶端,尚存一处由黄庭坚手书的楷书题名:“李参、李秉夷、秉文、吴择宾、丘揖观余书青牛篇,黄庭坚庚中小寒”,书法工整稳健,笔锋坚劲,波磔分明,是传世稀少的黄氏真迹,弥中珍贵。

有一处北宋熙宁四年(1701年)的“李师中纪事石刻”,在唐代李德修的题名下方。李师中是李德修的八世孙,祖孙相距数百年同游一地,同刻一块岩石的石刻极为罕见。文字经与《宋史·李师中传》对照,所述家世、祖先完全吻合,是研究李氏家谱与有关历史人物的珍贵史料。

宋代文人名士慕名到天柱山揽胜游历者,一直络绎不绝。

唐宋是我国历史上文化极为灿烂的时代,上至帝王下至平民都具有极高的艺术品鉴能力,这个期间大量涌现的赞叹歌咏天柱山的诗文,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元代以后,直到明清和近代,很多官宦、名家来到天柱山游览美景、观摩前代大贤的墨宝遗作,同时也留下为数众多的文字、诗歌、书画,至今1300多年,竟在山谷流泉短短几百米的石崖上,形成了一处独特而珍贵的历史、文化、书法艺术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