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史上最能装的皇帝,装疯35年,登基后大展宏图,成晚唐明君

2020-09-10 21:43:08 作者: 华夏史上最能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之什·北山》

皇帝是时代的象征,他们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能够号令天下。但成为皇帝并不是一件易事,一是因为当时情况下以世袭嫡长子继承制为主,如果不是嫡长子,将会面临巨大的困难;二是因为皇帝这个位子谁都想要,能不能坐稳这个这个位置需要很强的自身实力,如果不能让臣子百姓信服,最终只能被推翻打倒。

我们一说起唐朝,很多人的心中就会涌现出不少感叹,期间褒义词居多,因为唐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无疑在中华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即使是唐朝走向灭亡的时候,百姓的生活水平也不低。

如果问起是什么让唐朝这么清明开放又繁华富贵,大家一定会想到"开元盛世"、"贞观之治"等,实际上还有一位明君也为唐朝的繁荣富庶做了突出贡献,那就是唐朝第16位皇帝——李忱。

李忱在人们的心中并没有留下深刻印象,主要原因是唐玄宗、唐太宗等皇帝的绯闻轶事更多,李忱的光环对比他们要黯淡许多。但李忱也有一件为人称道的事情,那就是他上位前后差距太大,在登基之前,大家都认为他根本没有当皇帝的才能,甚至说他"不慧",也就是说他不聪明。

从小不爱说话的李忱成为大家挖苦的对象,首要原因就是他的身世。他是唐宪宗的第十三子,他的母亲是镇海节度使李锜的侍妾郑氏,后来辗转到了郭贵妃的身边当侍女,因为长得漂亮被唐宪宗看上,随后生下了李忱。

到李忱上位,他与父亲唐宪宗之间间隔了四位皇帝,其中唐穆宗与他关系最亲密,唐穆宗还在长庆元年,封十岁的李忱为光王。李忱原本是唐敬宗、唐武宗和唐文宗的叔叔,但是因为持重少言,这些侄子辈的皇帝都很看不起他,认为他是"不慧"的呆子,还以"光叔"的叫法取笑他。

但李忱都装做没听见,憨厚老实的样子让这些侄子辈的人都变本加厉讥笑他,但他依然隐忍不发,直到后来成为了一代君王。

关于李忱还有一个故事,在他十几岁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正当大家束手无策之际,突然有一道光照在了他的身上,随后他立马站起来行礼作揖,就像是会臣下一样。唐穆宗得知此事后,认为李忱以后一定大有作为,当即吩咐下去,给了李忱许多赏赐,还为他安排了一个厉害的师傅。

李忱曾经多次向母亲透露,自己做梦梦见骑着龙飞上天空,母亲听了之后只说:"此不宜人知者,幸勿复言。"

在《旧唐书·卷十八下》中曾经提到过李忱的上位之路,李忱本是第十三子,母亲更没有显赫的家世撑腰,但就是机缘巧合之下让人们看到他的"聪慧",才奠定了他登基之路。

在会昌六年,唐武宗染上了重病,危在旦夕,他身边的宦官,以马元贽为首的人都认为李忱平时不会说话,看起来更好掌控,所以他们选定李忱为皇太叔,也正是在那时他才更名为李忱的,在此之前他都叫李怡,只是现代人对李忱这个名字更为熟悉。

在李忱成功当上监国的时候,他的形容和举止开始变了,不论是在与臣下商量会议,还是在处理政务上,都表现出了一个有德有才的形象。在同年三月,唐武宗驾崩,李忱继位为唐宣宗,当时的他已经37岁了。

唐宣宗很喜欢研读《贞观政要》,在他的决策和政令中都能够见到贞观之治的影子。在他上位之后,他刻苦学习为君之道,认真处理政事。在当时,唐朝已经步入中期,与之前的繁华虽不是天壤之别,但是明显感受到衰败了不少。

李忱潜心琢磨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牛李党争"这事被他用精妙的手段处理妥当,把当时过于膨胀的宦官势力压制住,随后还严厉打击了权贵的声势。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