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山里的新生活(决胜2020)

2020-09-16 07:13:42 作者: 吕梁山里的新

土地盘活了。但要搞建设,村里还是没有钱。为解决资金严重短缺的难题,乔伟顺带头拿出自家全部积蓄不算,还访亲拜友,个人为村里转借回一千万元做垫底资金,才确保了庙坪村修路、栽树、垫地、建温室大棚等项目顺利铺开建设。自己贴了多少开支,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但从来没在村里的账上报销过一分差旅费。

村里有不少人劝乔伟顺说:“你回咱村受罪能图个啥?几年下来你什么事办不成,怕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乔伟顺想,解释不如行动。他组织庙坪村二十三户村民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六名村干部带头每人入股十万元。在北京开饭店的乔金山,回村里入股十万元;村里常年在外承揽工程的郝谈保思谋着转型发展,不仅拿出一百万元资金帮助村里发展高效农业,还牵头成立起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香菇大棚建成后,单身汉们有了上班的地方。生活稳当了,收入增加了,仅2014年夏秋时节庙坪村就有三十多家结婚。第二期工程从2015年5月开始实施,已新建出菇棚架三十五个,新建了冷库和恒温育菌室,又添置了价值十五万元的机械设备。

看着庙坪村的发展,城庄镇的刘公平心动了。

刘公平回到村庄,看到庙坪村大变样,人们搞香菇种植正干得欢。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原来四百多名找不到媳妇的,如今都娶妻成家了。刘公平想,都是秋水河畔,别人能干成,我也一定行。

当时只要农民成立合作社,就能够免息贷款种香菇。刘公平游说了上城庄几位老实、名声好的人一起成立了合作社。一开始盖了三个大棚,香菇五个月成品,他又赔了。庙坪村的菌袋长势丰满,他的菌袋却悄无声息!敲打、摇晃、针扎,千呼万唤就是不出来。焦灼着,企盼着,因为他知道,第一茬香菇的产量是决定收入高低的关键,一旦错过了,靠以后的几茬香菇很难弥补。

刘公平找到乔伟顺寻求帮助。乔伟顺带着技术员到上城庄帮助刘公平,技术问题很快解决了。雨季来临,潮湿的菇棚里香菇茁壮成长着。为了能够采到“最佳状态”的蘑菇,刘公平雇用村庄里的男女老少和香菇拼时间、拼意志,早起晚睡,看着它长。所幸,菌袋在前一次出菇时并没有消耗太多的营养,第二次发出的菇芽粗壮饱满,刘公平这才长长出了一口气。

几年种植,刘公平有了收入,添置了烘干机、冷库,一家人黑天白昼就生活在菌棚里。天天侍弄菌菇,刘公平的手总是沾满泥土,出门遇见熟人时,刻意把手往身后放,生怕一握手把别人的手也弄脏了。村里人笑说:刘公平讲究起来了!

采摘香菇的日子里,刘公平认识了同村一个叫赵巧英的妇女。这是个苦命人,丈夫瘫痪在床,家里的重担都落在她的身上。为了供养三个娃娃成人,再苦再累的活她都接,不让自己闲着。因为干了太多的体力活,身上留下了许多伤痕,腰时常的疼,胳膊时常的麻。

三个孩子,两个男娃一个女娃,都中途辍学,不是不想念,是没有钱。赵巧英背着丈夫带着孩子去太原火车站擦皮鞋,一擦就是十年。直到没人在街上擦皮鞋了,她才留下两个男孩子在太原打工,自己带着女儿、背着丈夫回到了上城庄。长年累月下来,肩膀上因为挑担子鼓出一个包,人瘦得皮包骨头。但她还是想办法给两个儿子娶了媳妇,嫁了女儿。刘公平说:这个女人太坚强了。

赵巧英在刘公平的香菇大棚里干活,看见香菇卖了好价钱,自己也想种香菇,就找刘公平商量想租赁大棚。刘公平说,他答应了不算,因为这是合作社,其他人的意见也很重要。话是这么说,刘公平心里已经打定了主意:他想免费“借”大棚给赵巧英种香菇。刘公平把自己的理由说出来:

这女人让人佩服。一个骨瘦如柴的人,顶着家里的一片天。她很穷,但没有丢下负担出走,她把笑脸给人,心里装着苦。我个人意见是免费让她租赁大棚。这种人懂得好,我们要尽力拉她一把。

刘公平说:去年,香菇种植合作社前期投资不到六十万元,收入将近六十万元,政府给我们菌棒补助二十一万元,我个人赚了八万。县里和乡里干部三天两头给我们支持,他们像兄弟一样耐心地讲解国家政策,我总得做点啥吧?我就想让更多的农民加入我们的合作社,让更多的贫困户富裕起来,这样就减轻了国家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