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霸业衰退的始作俑者:一连犯下三大错误,一个比一个致命

2020-09-10 13:01:01 作者: 魏国霸业衰退

历史由春秋进入战国后,最先称霸列国的是从晋国分裂出来的魏国,魏文侯礼贤下士,任用李悝率先在魏国变法图强,军事上以乐羊和吴起为将,从强秦手中尽夺河西之地和攻灭中山国,在魏武卒强大的武力震慑之下,魏国一跃成为战国初期当之无愧的霸主。

魏文侯之子魏武侯时期魏国军事上依然保持强势,不过他在将魏国霸业推向高峰的同时,却也埋下了魏惠王时期魏国衰弱的祸根,可以说魏武侯才是魏国霸业衰退的始作俑者:一连犯下三大错误,一个比一个致命,我们一一来看一下。

第一个错误:吴起弃魏奔楚

魏国称霸和军事上的节节胜利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吴起和他一手训练出来的魏武卒,自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以吴起为将开始,秦国就开始了它的噩梦,河西之地落入魏国之手,秦国节节败退之下只能退守至洛水,战略空间被急剧压缩,而吴起则出任西河郡郡守继续保持对秦国的高压态势。

公元前389年,试图重新夺回河西的秦国再次遭受重创,吴起以5万新军大败秦军50万于阴晋,两年后的前387年,吴起再接再厉在武下再次击溃秦军,并向秦国腹地推进,不出意外的话秦国将会在吴起接二连三的打击下一退再退,不过就在此时吴起却在魏国相国公叔痤的谗言之下弃魏奔楚,这给了秦国一个大大的喘息之机。

吴起远走楚国其实是有深层次的原因:自魏文侯后期开始,魏国国内存在着以吴起、李悝、乐羊、西门豹等平民出身为代表的鬼谷学派和孔子弟子子夏创立的西河学派之争,虽然说西河学派有后来者居上之势,但是在魏文侯时期仍然是鬼谷学派占据了上风。

随着李悝、乐羊、西门豹等人的去世,吴起在魏国也无立足之地了,这其实代表了魏武侯用人策略上的重大转变,那就是魏国自此以任人唯亲和任人唯贵为主,平民出身的人才在魏国很难再有出头之日,有一种说法认为失才亡魏,这是有一定道理的,魏惠王时期远走秦国的公孙衍和张仪就是这种用人策略的牺牲品,造成魏国人才流失的始作俑者其实是魏武侯。

第二个错误:送秦献公回国

春秋大国秦国之所以在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被魏国压着打,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秦国国内政局动荡不安,嬴师隰是秦灵公太子,但是秦灵公死后嬴师隰的叔叔嬴悼子乘其年幼夺位自立,史称秦简公,年仅十岁的嬴师隰逃亡到了魏国,一待就是29年。

秦简公在位15年,其子秦惠公嬴仁在位13年,死后年仅两岁的幼子嬴昌继位史称秦出公,其母监国秦国政局更为混乱,秦国国内贵族不少人都倾向于拥立嬴师隰回国继位,嬴师隰在魏国生活了二十多年,魏武侯认为嬴师隰如果继位会倾向于魏国,出于在秦国树立亲魏势力的考虑,魏武侯大力支持嬴师隰回国夺位。

嬴师隰就是秦国历史上颇有能力的秦献公,秦献公夺位成功后并没有如同魏武侯预料之中的倾向魏国,反而现学现用把魏国的先进经验用之于秦国,使得秦国实力得到较大恢复,并发动了第三次河西之战,先后在石门之战和少梁之战大败魏国,虽然最后仍败于庞涓之手,但是却为秦国打下了崛起的基础。

从日后的发展来看,魏武侯此举实在失策,为自己树立了一个强敌,如果扣住秦献公不让其归国,任由秦国混乱下去,即使吴起远走楚国,魏国仍然可以把秦国吃得死死的。

第三个错误: 四处树敌,放弃三晋同盟

韩赵魏三国系出同源,都是由晋国分裂出来,魏文侯时期主张三国求同存异联手协同发展,不做窝里斗,所以魏文侯时期三晋保持了难得的和平局面,三方很少兵戎相见,反而结成同盟一致对外,比如三晋联手多次大败楚国,攻入淮泗流域夺得楚国大片土地。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