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膳食看政治:吃饭也分三六九等

2020-09-11 18:29:11 作者: 从古代膳食看

它虽然最多的是封建的等级制度,但早已经变成了人们说必须要遵守的一种社会道德,当有人试图或无意地破坏它的时候,人们就认为这是“失礼”。

餐桌上的饭菜一般都有一个潜在的规定,左为带骨熟肉、主食(饭);右为大块熟肉、酒和饮料;最里的桌上放酱酪等调料,桌外放烤肉、蒸葱、干肉脯类等。

而古人这么做只有一个目的,即为了方便辈分高的人或是相当尊贵的宾客。

商周鼎食

在座位的排序上,尊长、贵宾和上级等都有属于自己的座位。有时候饭菜的摆放的顺序也会更改,但还是以这些人座位的顺序为准,最终的目的依然是为了给他们带来方便。

走完了这一个环节之后,餐桌上的人还不能直接吃东西,必须要等待宾主之间进行的相关谈话,然后才能动筷子。宾客是第1个要说话的人,其次才轮到主人家,而其他的人只能在一旁看着。

主人家在这里主要进行两个内容的讲话,第一是表达欢迎宾客的到来,第二是与自己的家人一起举行一次小的祭食礼仪,用以表示对祖先的感谢。

正所谓无酒不欢,宾客和主人进食是次要的,喝酒才是最主要的聚会目的,所以在吃饭之前,人们基本上都先喝酒。

古代宴席“先干为敬”

而这个喝酒并非是一个人举杯独醉,他们既要照顾身边人的感受,同时还不能有失礼仪。这个喝第1口酒的人必须是主人,然后宾客才对其进行回敬,古人人对此曰:“酢”。

而回敬主人的时候,不能一饮而干,必须是一小口一小口地喝。几轮下来,为了不出洋相,宾主对于酒的量还要控制得很好,既要做到喝得爽快,还要做到不能伶仃大醉。

再次就是动筷子的礼仪,喝完第1口酒,宾客要等着主人家东西过来,或是等主人说可以动筷子了,他们才能够开始吃。而在夹东西的时候,主宾之间一般都只能夹自己眼前的,不能犯过“河”夹菜的错误,否则会被认为是没有礼貌或没有修养。

总而言之,古人对于吃饭的看待非常重,其中就包含了政治、社会等级和利益分配等的内涵,所以与他们吃饭的时候,必须要注意礼仪。

宴席尊卑坐序

三、以食分阶层

《国语·观射父论祀牲》就做出明确规定,“祀以会,天子大牢,诸侯特牛,卿少牢,大夫特牲,士食鱼炙,庶人食菜,祀以鱼。”

其大概的意思是,在祭祀的时候,从天子到庶人,处于每一个不同阶层的人,均不能使用同样的东西。

而在吃的方面,也有着相关的规定,诸侯一般不能随便杀牛,士大夫不能随便杀羊和猪,老百姓一般只能吃菜,在祭祀的时候才可以用鱼肉。

从这里就可以得知,每一个处在不同的社会阶级中的人,所食用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到唐宋时期,这种局面基本上已经被打破。

其中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餐桌上的严格规定早已不符合人们的实际需求,当时的社会阶层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社会结构主要由士、农、工和商组成,不在是西周时期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和奴隶等。

古代宴席

所以,这种对民间进行严格要求的礼仪不在适应社会的发展,人们在饮食方面形成了特别开放的局面。不过其中还是有一些区别的,主要表现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个层,即无论是士农工商哪一个阶层,他们都不能享用皇帝的待遇。

到了明朝之后,流行于西周时期的“礼仪”又开始严格起来。明代的统治者规定,社会各阶层在消费标准、等次和规格等方面,都要受到等级的限制,不许僭越违制,违者重罚。

宫廷帝后、王族贵胄、缙绅阶层和地方士庶等均活在皇帝所设下的框架内,对于饮食的规格、规模,以及餐具的使用等,都有非常详细的法律明文规定。